欢迎来到www.lawzsw.com - 一家专业的法律知识网站!
主页 > 法律资讯 > 流畅、开拓、启发——我对《法律职业成长》译作的认识

流畅、开拓、启发——我对《法律职业成长》译作的认识

法律资讯 2021-07-13 11:15:2974互联网法律知识网本文有1424个文字,大小约为7KB,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导读】邓漫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希望了解德国当下法律职业现状的法科学生、实务工作者、理论研究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本绝佳的选择。我国当代法律制度及法

  邓漫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希望了解德国当下法律职业现状的法科学生、实务工作者、理论研究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本绝佳的选择。

  我国当代法律制度及法学理论多源于欧陆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法律界对于德国部门法的研究着述颇丰,导致——尤其是中青年一代的——法学家、法律实务工作者、法科生对于德国的法律界有一种天然的好奇与亲近。但正如《法律职业成长:训练机构、机遇与申请(第2版增补本)》译者所言,“对国外法学教育具体组织模式的系统引荐,却寥若晨星”,本书的翻译与出版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领略德国“文官候补生阶段结束后所面临的职业前景和职业可能”的大门。

  《法律职业成长:训练机构、机遇与申请》由托尔斯滕·维斯拉格、斯蒂芬妮·贝格曼、斯文尼亚·凯勒尔、马蒂亚斯·扎贝尔所着,他们均来自德国法律实务界。本书由胡川宁副教授、王轶博士研究生、黄麟啸博士研究生翻译后出版,他们均在德国研习法律多年。在我看来,本译着至少具备以下“三性”。

  一曰“流畅性”。一朝破题开路,数载风雨兼程。译者当初选择本书进行翻译的初衷,我们不得而知;翻译德文法律专着的难度,亦是我们作为读者无法感同身受的。坦率说,拿到这本书之前,我是有些许担心的,担心像图书馆中陈列的其他德文译着一样,其中艰深的文字阻断我继续阅读的兴趣,但真正开始阅读本书之后,始觉上述担心实在是杞人忧天。

  静下心来,我们不难体会到译者作出引进此书选择时的魄力及在翻译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这本译着足够流畅,它完美地解决了不同语系下日常用语、专业词汇、行业背景不同所可能产生的鸿沟,让我们作为国内读者能够无障碍地、无疑虑地通篇阅读,并准确地了解和获知原作者所希望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二曰“开拓性”。本书显然是我们开拓视野的捷径,它没有晦涩的法学理论,而是亲切可触的职业介绍,如果说法学院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德国法学理论着作是一场饕餮盛宴,那本书则更像令人轻松的餐后甜点。尤其是在第一编中,作者对德国文官候补生的训练内容、训练机构、考试、收入的税收措施、额外资质的获得、可供参考学习的资料与工具及互联网的使用等作出了事无巨细的介绍,甚至于还不止一次地强调德国法律行业的职场文化及“软技能”,让我们几乎能够感受到四位作者在撰写此书时——像慈祥的家长一样——对晚辈法律人的殷切期盼与“舐犊之情”。

  作为中国司法实务工作者,在阅读本书时,总会不时将目光流连于中德两国法律职业制度及现状的对比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法律行业不断成长、法律制度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博采众家之长是必然的。在本书中,我们看到德国律师的平均密度在2005年1月1日时已经达到了1/622,即每662名公民中即有一名律师,而十六年后(2021年)的中国数据,则是14亿人民对应50余万律师,二者的悬殊可见一斑;我们看到德国的法官可以在家处理案卷材料,而不是每天必须在固定时间出现在法院,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德国有没有“人少案多”的顽疾及其应对方式;我们看到德国的法律人在政治界的影响力非是我国大陆所能媲美的,在德国,法律人占据了议会的相当席位,而在中国,法律人在“体制内”的归宿往往是法院和检察院这种在当下政治体制下相对弱势的部门。不仅如此——出乎我所意料的是——作者还非常贴心地专设一章,为读者介绍“失业的法律人”的基本情况,让人不得不再次感慨德国人与生俱来的严谨。

  三曰“启发性”。阅读本书之后,我甚至有些羡慕德国的法科学生,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事实上,我还在购物网站上进行了搜索),我们在学校、临毕业时,似乎并没有类似的“资料书”可供参考,除继续深造者相对有较为明确目标之外,其他诸如公务员、律师、企业法务等职业选择大抵依靠的是师兄师姐的口耳相传以及面临就业时的机遇。以至于进入司法系统的同学抱怨“事多钱少、发展前景有限”,进入律师行业的同学则经常“遇人不淑、压力山大”。

  就在今年四月份,我去呼和浩特市办理一起刑事案件时,交流案件及法律意见之余,承办检察官还偶然问起我,“当时为什么选择做律师?”对于这一问题,我其实很难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因为当初的职业选择本就懵懂,而我这种情况相信在同龄法律人中亦非鲜见。因此,就我本人而言,不仅希望读者借助本书,了解德国的法律行业现状,更期待有意之士能够从中受到些许启发,也对中国的“法律职业与成长”进行权威的介绍与全景的汇篡,其意义岂非更大。

  当然,基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其他自身的原因,本书的内容还值得我进一步学习。例如,我的困惑之一便是,在“法律职业与父母身份”一章中,作者所介绍的抚养子女之国家层面福利、照顾孩子之法律规则及其实践,似乎并未体现出其与“法律职业”的关系(无论是否隶属于法律行业,在照顾和抚养子女方面,其所能够享受的国家福利及所面临的法律规则,应并无不同),而更像是一种对于年轻学子普适性的指导与提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希望了解德国当下法律职业现状的法科学生、实务工作者、理论研究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本绝佳的选择。

  投稿转载说明

  投稿邮箱:

  作者/来源:法律读库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网站声明:本文“流畅、开拓、启发——我对《法律职业成长》译作的认识”资源信息来自互联网,以学习交流为目的,整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并提交问题、链接及权属信息,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普法知识网汇聚各种法律知识为广大群众普及法律基础知识,提供法学常识、汇总生活中的法律小常识,例如合同法律知识、涉外法律知识、刑法知识、房地产法律知识、劳动法律知识等法律知识性文章供网友参考学习。

Copyright @ 2020-2022 备案号:粤ICP备2020126672号